导航菜单
首页 >  兰亭集序 面试真题  > 面试试讲︱高中语文《兰亭集序》

面试试讲︱高中语文《兰亭集序》

与书法交相辉映的,还有其浸润人心的文字。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的心灵世界——《兰亭集序》。

03

诵读课文,整体感知

师:请同学们默读课文,结合课下注释,理解文中生字词,注意字的读音和释义。

师:这里有一个文化现象,哪位同学告诉我,什么是“流觞曲水”?

师:A同学说得很好,“流觞曲水”就是把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,由上游而下,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,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喝酒,这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人活动。

接下来我们一起读课文,如果还有没掌握的字词,我们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一并探讨。

师:老师来读第一、二段,找两位同学分别读三、四段,其他同学解决两个问题:第一,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;

第二,它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感受,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主要情感的一个字来概括。谁愿意来朗读三、四段呢?

师:同学们很积极呀,那老师点名B同学和C同学来读吧。

师:两位同学朗诵得非常好,都投入了自己的感情。

那我们检查一下老师刚才提的问题。第一个,用一句话概括出作者记叙了一件什么事。

师:这位同学反应真快,他说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,非常精炼。那再请你来说说它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感受。

师:嗯,他说文章每一段的情感都不一样。第一、二段写兰亭盛况,情感是乐;

第三段抒发人生感慨,情感是痛;

第四段交代了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,情感是悲。大家同意不同意?

师:都同意啦!好,那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集会,居然能引发作者如此丰富的情感变化。

04

对比感知,作者之乐与痛

师:大家齐读第一、二段,用文中原话找出事件的时间、地点、事由、人物、天气、环境、活动和感受。

师:好,谁能说说兰亭集会的时间、地点、事由、人物、天气、环境、活动和感受?

师:大家找的都比较准确,但在回答感受的时候,同学们认为是“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,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”,老师有点不同意见。

在“信可乐也”之前有一个词语“所以”,请问“所以”是什么意思?

师:很好,“所以”是“用来”的意思。那么这个词语前后内容有什么不同?D同学你来回答一下。

师:很好,准确地说,“所以”后面的内容才是作者的感受,前面是对集会内容的描写。

那我们先看“所以”之前的内容,看一看有哪些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呢?

师:好,我们一起概括一下。

一是时间好,春光明媚;二是景物很美,有山、水、竹;三是活动高雅,喝酒尽兴,吟诗作对;四是天气好,天公作美;

最主要的是参加聚会的都是文人雅士。

师:是啊,良辰、美景、赏心、乐事,加上贤主、嘉宾,这个三月三,美到了极致。

于是,在微醉的春风里,王羲之与天地相融,忘情地舞蹈于水墨之间,一支笔,书写下千古传奇!

让我们在音乐声中,再读这两段。女生齐读,男生倾听。

师:但就在这么美的时刻,作者却说“岂不痛哉”,作者为何而痛呢?

大家自由阅读第三段,找出抒发作者感慨的句子,思考作者为何而痛。前后桌可以自由分组,讨论交流。

师: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?

师:第一小组奋勇当先,他们认为“向之所欣”句体现了作者痛的原因。

因为这句话说作者以前感到快乐的事情已经变为陈迹,何况人生的长短听凭造化,生命终要终结,又为人生苦短,生命无常而痛。

很好,老师追问一句“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”的原因是什么?

师:因为快乐短暂对不对?那你们是从哪里看到的?

师:“俯仰之间”,说明时间短暂。不错,这一句说明痛的原因是欢乐易逝,生命短暂。

还有没有其他的句子来说明痛的原因?

师:好,第二小组由“欣于所遇”一句看出了,欢乐易逝,因为只能“暂得于己”。

那他单纯是说欢乐易逝吗?作者说“感慨系之”,感慨是随着什么而来的?

师:对,情随事迁。兰亭集会是愉快的,但正是因其盛大,难以再有,所以十年、二十年之后,再回忆这美好时光,难免会在无限回味的同时,悲慨岁月无情,美好易逝。

师:大家注意文中有一个“况”字,它更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痛的原因,“修短随化,终期于尽”,也就是说人生太短暂。

所以,作者后面才会发出感慨“死生亦大矣”。

师:是啊,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,再圆满的团聚终将离散,再坚强的生命终将死亡。

请男生带着这种痛的感受读第三段,女生倾听。

05

深入感知,作者之悲

师:这种生死之痛,却并非是王羲之一人一时之痛,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。

师:第四段中作者没用“痛”字,而是用了“悲”字。这两者有什么区别?悲是否比痛程度更深呢?

师: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,文中的“痛”是说王羲之自己,“悲”是说很多人共同的感受,“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”,后人看今人,与今人看古人一样,程度上更深一层。

师:在这一段,王羲之将一人一时之悲引申到千古同悲,程度更深。

但面对无法回避的生死大事,王羲之是怎么看待的呢?用文中原话来回答。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。

师:“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。”那么在这里,作者认为生与死是否一样?

师:不一样对不对?之前我们同学已经介绍了王羲之,知道他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、社会十分动荡的年代。

当时士大夫规避现实,不务实际,要么谈玄说道,要么归隐山林,及时行乐,认为生与死是一样的,死了就死了,无所谓,因为死就是生,生就是死,“一死生”“齐彭殇”。

但是王羲之并不这么认为,正如司马迁所说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

臧克家也有诗说:“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”只有懂得生死的不同,才懂得珍爱生命。

06

后之览者,有感斯文

师:今天,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,但悲叹不等于悲观。

作者说“后之览者,亦将有感于斯文”,作为“后之览者”,品读完这篇文章,你有什么话想说呢?

师:大家说得非常好,正是因为生命如此脆弱,才能将我们的意志铸造得如此坚强。

同学们,生如夏花般绚烂,王羲之做到了,希望大家也能绽放生命,不负年华!最后带着感悟,我们再读《兰亭集序》。

07

01

开场白

板书设计

兰亭集序

第一部分 叙宴集盛况(乐) 畅叙幽情

第二部分 发人生感慨(痛) 修短随化

第三部分 明作序目的(悲) 古今致一

我的试讲到此结束,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。

学完记得 打卡点在看哟

别忘了分享给一起学习的小伙伴~

温馨提醒

● 扫码 进行在线咨询

会有专属老师为你解答

相关推荐: